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上的"秘妙"--"悬念与伏笔",不露痕迹地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于写作。教师充分意识到,第二学段又是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在阅读中要结合写作技法渗透,让儿童在阅读实践中,形象、直观地体会作者的写作运思。】
五、得法,学习第二、三个故事
师: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自己读。先读通顺,再读出疑问。
师: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2.自学第二个故事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尝试读读第二个故事。提出的疑问,小伙伴们自己来互相帮助解答。【幻灯展示:第二个故事部分】
师: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生1: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生2: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生3: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生4: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
师:体会得真好。还记得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设置的悬念,这就是呼应。呼应,就让两个小故事链接在一起拉。我们可以把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读,你会发现,第一个故事好像一个导火线,一个药引子,引出第二个故事。而如果直接写第二个故事,就没那么打动人,你的理解也不会那样到位啦。请大家再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作者的写法。
生:读第一、二两个故事。
师:第二个故事也有独特的写法,我给大家出示一组,你尝试着发现。【幻灯展示】
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生1:我发现第一句中写到的巡警是"耀武扬威",而妇女是"衣衫褴褛"的。
生2:之前的资料也写到租界里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租界外是很痛苦,生活贫穷的。
生3:中国的妇女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
师:是的,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而中国人和洋人,本国领土和租界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发差,如此的不同。我倒要问问: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师:看来,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让你也产生强烈的感受--中华不振。来,试一试,再找出这样写的地方。
生1:"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句话中妇女希望巡警为她撑腰,可是巡警却把她训斥一通。
师: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