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鲁科版选修3-4 光的干涉 第1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鲁科版选修3-4   光的干涉   第1课时    教案第3页

  1.杨氏干涉实验

  [动手实验,观察描述]

  介绍杨氏实验装置(如图)

  师: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双缝干涉实验。

  用激光器发出的红色光(平行光)垂直照射双缝,将干涉图样投影到教室的墙上,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师:(介绍)狭缝S1和S2相距很近,双缝的作用是将同一束光波分成两束"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光束"。这样就得到了频率相同的两列光波,它们在屏上叠加,就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结论:杨氏实验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

  2.亮(暗)条纹的位置

  [比较推理,探究分析]

  师:通过实验,我们现在知道,光具有波动性。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机械波的干涉理论来认真探究一下实验中的明暗条纹是如何形成的呢?

  [投影图]

  图中,P0点距S1、S2距离相等,路程差Δ=S1 P0-S2 P0=0应出现亮纹,(中央明纹)

  [演示动画]图20-3中S1、S2发出的正弦波形在P点相遇叠加,P点振动加强(如图)

  

鉴于上述动画的表述角度和效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播放动画,如下图所示振动情况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不管波处于哪种初态,P0点的振动总是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A总为A1、A2之和,即P点总是振动加强点,应出现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