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 第17课 祭十二郎文 导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 第17课 祭十二郎文 导学案第2页

  上,他逆当时的潮流,"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品集有《昌黎先生集》。主要作品有《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知背景]

   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伶仃,一家人相依为命。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恸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知常识]

  1.祭文:祭文也叫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工"的境界。

2.古文运动:"古文"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儒学旗帜下发展起来的,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