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4.4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案
2019-2020学年中图版4.4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案第3页

 教师

精讲 一,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1)组成:

概念 组成 广义水资源 海洋水和陆地水,即地球上所有的淡水河咸水 狭义水资源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 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分布:

①分布特点:明显的地域差异。

A,世界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成因

指标 特点 成因 水源

补给 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水循环活跃,降水量大,水源补给多 径流

总量 大洲 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少 面积大,河流多,径流总量大;相反径流总量小 国家 前六位:巴、俄、加、美、印尼、中 人均

径流量 大洋洲最多,亚洲最少 径流总量一定,人口越少,人均径流量越大 B,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成因

表现 成因 对策 夏秋多,

冬春少 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较多;而冬春季节主要受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量很少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改变径流的时间分配 东多西

少,南

多北少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首先从东南沿海登陆,因此就地区而言,越靠近东南部的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就越明显。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水资源也就越丰富 跨流域调水,将水从丰富地区调到缺乏地区,改变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②根本成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匀。

③衡量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④差异表现: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的大洲是亚洲,南美洲次之,而大洋洲最少。

3,水资源的特征

(1)补给的循环性→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A,每年可更新的水量有限

B,各种水体的循环周期不一

C,在不同的时间内,水资源恢复量不相同

(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3)利用的广泛性(水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和不可替代性(环境价值)。

(4)水利水害的双重性。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二、古老文明的诞生与水资源

读图《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思考:

1,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文明):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印度河)、古代中国(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

2,河流的影响

为古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水运。

三、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源

1,水与人体

(1)水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

(2)人对饮用水还有质的要求。

(3)洗衣、洗澡等生活用水量大。

2,水与生产活动

(1)农业:A,农业用水占人类用水量的80%以上。

B,农业用水对水质要求高,污染的水灌溉污染土壤和农作物。

⑵工业:A,工业用水有冷却用水(占工业用水的70%)、空调用水、产品用水。

B, 工业用水量一般占城市用水总量的80%左右。

C, 水源条件是确定厂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3)能源:水能具有可再生、清洁的特点。

(4)航运:水运具有投入少、运费低、污染小等优点。 合作

探究 水资源问题的分析思路

1,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具体分析如下。

  

如我国北方地区因气候干旱属资源性缺水,南方则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性缺水。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分析水资源紧张问题解决措施的思路:缺水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现具体分析如下。

原因 措施 自然

因素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有限 发展技术,提高开发能力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 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水循环更新的水量是有限的 合理用水

节约用水 人为

因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大面积破坏植被,排干湖泊,破坏湿地,使水的时空分布向着对人类不利的方向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练习

巩固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几大问题。最终为了更好的让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措施入手,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资料书试题

板书设计 一,水资源的组成与分布

二,水资源的特征

(1)补给的循环性

(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3)利用的广泛性(水资源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和不可替代性(环境价值)。

(4)水利水害的双重性。

三,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水资源 课后反思 1, 教学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节水意识。

2, 一定要通过水资源的讲解,要让学生会分析其他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3, 一定要结合课本内容和图片进行教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