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一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史料二 中国海关报告统计的主要农产品出口数据
年代 蚕丝(担) 大豆(担) 棉花(担) 1871-1873 37 529 57 506 8 486 1891-1893 59 946 760 522 290 417 史料三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②。
史料四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1)史料一中"1840年""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2)根据史料二中的时间及表格中蚕丝、大豆、棉花出口数据的变化分析中国近代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3)史料三中①处信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②处信息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剿发捻""勤远略"。③处是史料四的关键信息,"旧轨"意指封建制度,"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封建制度受到冲击,并产生了近代化因素。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根据史料三,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和目的。
(4)史料四反映了洋务运动有哪些客观作用?
【提示】 (1)导致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导致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破产;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