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
将阿拉伯数字放在能级符号前表示能层数,将阿拉伯数字标在能级符号右上角表示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如N:1s22s22p3,Mg:1s22s22p63s2。
说明 ①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为1s 2s 2p 3s 3p 4s 3d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②图1-1-2中每个小圆圈表示一个能级,每一行对应一个能层。各圆圈间连线的方向表示随核电荷数递增而增加的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
③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要点诠释:关于原子的最外层、次外层电子数
由于能级交错的原因,E(nd)>E[(n+1)s],当ns和np全充满时(共4个轨道,最多容纳8个电子),多余电子不是填入nd,而是首先形成新电子层,填人(n+1)s轨道中,因此最外层电子数不可能超过8个。
同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若最外层是第n层,次外层就是第(n-1)层。由于E[(n-1)f]>E[(n+1)s]>E(np),在第(n+1)层出现前,次外层只有(n-1)s、(n-1)p、(n-1)d上有电子,这三个亚层共有9个轨道,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因此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例如,某原子最外层是第五层,次外层就是第四层,由于E(4f)>E(6s)>E(5p),在第六层出现之前,次外层(第四层)只有4s、4p和4d轨道上有电子,这三个亚层共有9个轨道,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也就是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
要点四、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基态与激发态原子
(1)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2)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3)基态原子、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与能量的关系:基态原子激发态原子。
3.光谱
(1)光谱
光谱一词最早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出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这些光谱统称为原子光谱。
(2)光谱分析及其应用
在现代化学中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在历史上,有许多种元素都是通过光谱分析来发现的,如在1859年德国科学家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仪,摄取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光谱图。1861年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利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发现了铷元素。再如稀有气体氦的原意是"太阳元素",是1868年分析太阳光谱时发现的,最初人们以为它只存在于太阳,后来才在地球上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