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的体力也太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哪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朱自清)
△"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杨振声)
△"他不是那等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们心目中的所谓大师......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们,他毫无什么了不得之处。你甚至会觉得他渺小、世俗,但他虔敬不苟,诚恳无伪"。(吴组缃)
明确:①因时局动荡,导致内心产生波澜;②对个人事业前途渺茫的忧虑;③个人性格特征;④家庭的矛盾冲突,生活穷困;⑤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拓展延伸
(1)针对以下评论谈看法:
△当代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荷塘月色》:"......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会意。""好用女性形象""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论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荷塘月色》)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庄周《齐人物论》)
(2)对新版教材中增加的文句进行评价。
A."峭愣愣如鬼一般"。
B."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结尾部分描写古代少女采莲的情景。
明确:
A."如鬼一般"是作者漫步荷塘四周,见到"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斑驳的黑影"后产生的一种感觉,很寂寞、怕人,这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光影交错明暗相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B.形象地写出荷花不染纤尘、身姿优美、充满神韵的情态。
c.这是一个热闹、欢快的情景,那过人头的莲花,唱着欢歌的美丽少女们采着莲,想着心上人,此情此景,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勾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活力的憧憬。作者那孤独、郁闷的心灵也由此得到了慰藉和寄托。此外,采莲场景与荷塘月色的朦胧美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谓梦幻现实。
(3)补充几个通感的句子: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峡》)
△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克家《春鸟》)
明确:两句都是视觉与听觉相通.第一句是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给人舒缓、幽静、悠远的感觉,很有意境;第二句是把听觉转化为视觉,给人以美妙之感、形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