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6.解析:根据文意,C项"滋"是"甘甜"之意。
答案:C
7.解析:根据文意,只有A项正确。B项与原意相反,C、D完全扭曲了原意,正确的解释应为:B味道超过琼浆玉液;C(吃了荔枝)心头的愤怒可以平息;D项后半句为:也是古人产生的错误。
答案:A
8.解析:AD两项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B项表示转折,C项表示递进。
答案:A、D
9.解析:(1)写花香,(2)写木质,(3)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4)(5)(6)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答案:B
10.解析:结合原文内容,B、C、D三项均可找到根据,A项分析有误,荔枝的果实成熟在夏季。
答案:A
二、写作训练
11.本文托物言志,借对荔枝的赞美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叙述,来象征仁人志士连遭贬谪、不得重用的际遇。含蓄生动,引人深思。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这种写法的运用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任选一种事物,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文章。700字左右。
写作提示:首先要选择要托之"物"--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蜡烛、石头、小路等等。要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种事物,然后由这一事物的特征联想开去,确定它的象征意义。最后用生动细腻的文笔进行描写和议论、抒情,把要表达的感情寄托在这一事物上,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