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两大环节:一、把握"牲畜林"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容器"这个概念;二、赏析《牲畜林》的情节,让学生把握"延迟法"。具体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结构,其实就是一个装盛"内容"的容器。卡尔维诺选用一个什么结构形式来表现战争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尝试从结构这一方面解读《牲畜林》。
简介作家: 了解卡尔维诺的创作倾向,减少沉重,超脱现实自由想象。
3、解读课文: 本文描写了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读起来感觉轻松幽默,为什么会这样?分别从人物、情节来分析。
首先是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探究人物描写作用。(作者这样写人物一是增加戏剧气氛,消解沉重,二是使各种牲畜出场,三是推动情节发展)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由人物带动情节分析。
其次从朱阿是最蹩脚的射手转入对情节的分析,以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为原则,设计以下探究题:
①、本文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为了表现这一题材,作者选择什么作为容器?
牲畜林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十分自然和谐,牲畜林是终极避难所,犹如诺亚方舟。
②、为什么要选择"牲畜林"作为小说的容器?
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设计以上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牲畜林的特点和以牲畜林作容器的用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一。(以上是第一个环节)
③、鬼子抢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财产,朱阿想抢回来。但是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并讨论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也可以追问:每次举枪的情形都相同吗?如果不同,找出具体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在学生谈论探究的基础上归纳为:六次。第一次: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也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第三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第四次: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表现小姑娘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击中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