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在进行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政治上继续沿着资产阶级的民主化的道路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要求获得更多的民主自由权利。这些国家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统治权力的易手(如日本),消灭割据势力,实现统一和中央集权等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制度的变革。改革也适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趋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是,这些国家民主制度的基础薄弱,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四、规律性知识拓展: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道路的选择决定于多种因素:经由革命道路实现过渡的国家其特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他们相应地要求取得政权。同时,封建阶级的力量还很大;他们不能顺应历史发展,主动采取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而是想方设法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既反对本国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又干涉别国资产阶级革命,而且首先使用暴力。因此,出现了资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形式。经由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则是另外一种国际环境,国内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国家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当时已经有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榜样;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工业革命的发生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阶级发生分化,自由派贵族出现,形成了改革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国际斗争的发展,使统治阶级不能再按老一套去维持,广大下层群众也不愿照旧地生活下去;先进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工业革命的渗透起了催化作用,从而造成了改革的客观形势。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各自地位及其关系:革命常能显示着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的威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但革命后如果没有改革的辅佐,革命成果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改革也不能一概排斥革命,有的国家的改革就是以暴力为基础和后盾的。德国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之后才在国内实行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不发生政权转移,避免了社会大动荡,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不受到突发事变的影响或遭受破坏,这对生产力有着相当的保护作用。通过改革的方式对封建制度改造,力度相对要弱,总会留有较浓厚的封建残余,尤其在政治方面。德、日在30年代出现法西斯专政,与历史因素不无关系。而英、美、法等国历史上之所以未出现法西斯的统治,与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方式推翻土地贵族的独占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权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