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设疑:小说写了哪些人?有没有场景变化和时间变化?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
2.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明确:
恩格斯说,小说应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总体思路是:由典型的环境(咸亨酒店)起笔,写到典型人物(孔乙己)。故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变化,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9自然段),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情节的开端、发展)。
第二层(第10~11自然段),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
第三层(第12~13自然段),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3.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
(2)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4.提问:小说写"我"--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有3种作用:
(1)"我"--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5.提问: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和短衣帮、掌柜和小伙计是孔乙己身边的人,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