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的稳定期,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一个最大值。
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能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
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最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最主要生物因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其他因素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影响大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进行的。具有高出生率、短命和高死亡率的物种,比具有低出生率、长寿和低死亡率的物种对环境多变的挑战,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2.迁入和迁出
迁入和迁出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同时,通过迁入和迁出,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进行了基因交流,能够增加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3.其他因素
(1)种内关系
种群还要通过种内斗争来调节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死亡率和迁出率增加,种群数量随之减少;反之,则使种群数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2)种间关系
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随着某一种群密度的增大,除种内斗争加剧外,还会导致一系列种间关系的变化,如该种群的捕食者数量随之增加,被捕食者数量相对减少;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种群密度增大,使传染病的传播几率大大增加,等等。这一切均使得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种群数量减少。这种调节机制也是反馈调节。
(3)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风、雨、雪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如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则草木繁茂,草食动物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就增大。
(4)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猎捕动物及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使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