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耕作制度由抛荒休闲到连作复种的变化,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还有的地区是一年三熟。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竞争的态势,给每个大国都带来了特有的挑战,农业发展与否,被看成与国家关联的头等大事,所以,在各国的重视下,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连作制度形成。
汉代黄河流域出现两年三熟,宋代江苏稻麦两熟,明清时期南方一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等。
下面我们看认识古代的灌溉工程,请同学们看课本总结
[投影三]:古代的灌溉工程和灌溉工具图片
[学生回答]:列举著名的水利工程,如战国的都江堰,汉代的龙首渠,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宋代的高转筒车,明清的水利风车。
[投影四]: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水转筒车(唐代)-高转筒车(宋代)- 风力水车(明清)
灌溉工程:都江堰(战国四川)-龙首渠(西汉渭河平原)
[教师解答]:
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最突出的优点是耕地利用率高,表现在连坐制的基础上,不断发明创造,充分利用时空交叉,实行作物搭配,立体使用,达到增产稳收,用地养地的双重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理解农具,灌溉技术,耕作制度等相互配合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不断发展。
一、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师阐述]: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学生梳理]: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效率。
小农经济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教师阐述]:请大家看 "学思之窗"《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董永和七仙女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男的种地,女的织布,向往一种男耕女织的和谐的田园生活。
[教师阐述]: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投影一):小农经济的特点
一、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二.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三.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意识观念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