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原因享有特权或遭到歧视,禁止将这些因素作为法律区别对待的分类标准。更具体地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本课虽然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法律本身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联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平等待人的现象,如:以学习成绩好坏、家长社会地位的高低、性别、贫富、相貌美丑等区别对待同学。具体分析,避免脱离学生的实际。
(2)要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
法律规定我国公民平等享有的权利有很多,与中学生相关的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受抚养的权利、合法财产所有权等。法律确认的公民权利,要经过公民做出或者不做出某种行为来实现。法律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所以,公民在行为选择时,要依法行事,依法享受权利。不得超越合法权益的范围,不得以非法手段谋取权利,必要时也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建议教学时,用案例分析法。案例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如教师讲述、学生讲述,或播放音像资料(如《今日说法》),小品表演等。如,材料:
在某中学的校门口,经常有一些不法分子拦截该校低年级的学生,目的是向他们要钱。有的学生见到他们就跑;有的学生因为惧怕他们,只好拿钱给他们;有的同学因为挨劫,便找自己的朋友帮忙,对他们进行报复;也有的同学将此事告诉家长、老师。
该材料用来说明受到不法侵害该怎么办。可以由教师讲述,学生讨论;也可以设计情境,进行即兴表演。
三、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尊重人与人的差异
人人平等不意味着人人一样,差异是客观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包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