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目标
第一章"科学入门"
重点: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并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感知学校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学习实验室的基本规范;认识科学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了解科学观察的拓展与应用;学会长度,体积,温度的测量;知道生活中有探究,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重点: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构成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知道常见的动物,常见的植物;知道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重点: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位置的方法;学习使用常用地图和绘制平面示意图;常见岩石的鉴别;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和基本观点;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危害和防止措施;简单等高线的判断和绘制方法。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重点:分子及分子运动图像的建立;密度和比热概念的建立;晶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时物质的温度不变,但要吸收或放出热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图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教育对象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构建紧密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科学内容体系。
教学途经上:注重教学民主,形成和谐氛围。促使学生激励进取,分步到位。
教学过程上:注重人人参与,全过程参与,多感官参与,强调学生是主体。
教学环节上:循循善诱,有梯度地指点,循着学生的思路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差异分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