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12=()/()-()/()=()/()
2、练习:计算下列两题
5/6+1/12 7/8-5/24
师:这两道题计算的对不对,我们有什么方法来验算一下?
请你验算这两道题。
汇报你是怎么验算的,根据什么?
3、完成课本做一做p112第1、2题
4.下面在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两道实际问题。
(1)我有3/4瓶矿泉水,喝了1/3,还有多少瓶矿泉水?
(2)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1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3/20,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列式解答。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片断
教师预设:怎样计算1/4+3/10,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理解算理
方法一:1/4+3/10=5/20+6/20=11/20
方法二:1/4+3/10=0.25+0.3=0.55=11/20
提问:1/4+3/10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结合课件演示算理。
(3)比较:你认为这两种方法哪种要好一些?说明理由。
今天实际教学中,反馈时学生没有出现方法二,都是用第一种通分的方法计算1/4+3/10。我立即顺应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1/4+3/10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学生回答后,并结合课件演示算理。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展开,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愿意自由展开。以前,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化小数的方法,我会追问:"还有其它不同方法吗?"如果学生没有,我可能会提示学生能否用化小数的方法解答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问题,再去比较两种策略的优劣。现在想想,以前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学生尝试时,如果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想的,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就不要把老师的这种思维一厢情愿地强加给学生。
《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作好教学调控,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不会脚踏西瓜皮,使课堂低效。而生成则是在预设下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一种展示。教师根据知识的逻辑起点进行预设后,实际教学中无论学生的现实起点是高于逻辑起点,还是低于逻辑起点,教师都要及时调整教学预案,顺应学生的思维来展开教学,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你的预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