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鲁人版必修二 听听那冷雨 学案(4)
2017-2018学年鲁人版必修二 听听那冷雨 学案(4)第2页

可形容社会现象;生气勃勃既可形容自然现象,也可形容社会现象。在这一点上两个成语是相通的。但生气勃勃还可形容人,而生机勃勃倒不宜形容人。在这一点上两个成语又是有区别的。

四、文学常识

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1953年与覃子豪等创立蓝星诗社。1956年后在东吴大学兼课。1957年主编《蓝星》周刊。195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主办《现代文学》及《文星》。1984年返台任教。其诗作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视域宽阔,意象新丽。其散文作品富有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五、名篇名句

1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2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剖析:"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四组叠音词连用,音韵和谐,音节复沓,似乎耳旁回荡起那轻盈的雨声,一首轻音乐便奏了起来。这些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

2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剖析:此句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景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种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被评论家公认为诗化之笔。

3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剖析:"空蒙而迷幻"可以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可以诉诸嗅觉。用"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极富听觉的刺激力。像这样感觉交通,一语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4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剖析:这是一个排比句,生动地展现了雨来时自然界中那些动物们的情态变化。"啾啾""阁阁""唧唧"这些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使散文极具音乐的美感。

二、重点语段

1"杏花。春雨。江南"至"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剖析: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而这种"向心力"正紧紧拉拽自己这种思乡的心;"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一种深厚的历史感涌动其间;而《辞源》中的"雨"部,是"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道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2"听听,那冷雨"至"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