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并序》)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3)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师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对)己。(《劝学》)
用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以
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拿""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1)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
3.引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可译为"于""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5.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1)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2)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示目的关系或结果,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1)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并序》)
复音词:
【以是】 【是以】 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有以】 【无以】 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1)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