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学案(湘教版必修2)
地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学案(湘教版必修2)第3页

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一般成衣加工业宜布局在劳动力丰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高级时装的设计和加工宜布局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大城市;一些有优惠政策的工业区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可以优先考虑。

如运输的影响: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原料指向型工业,如制糖厂、罐头厂等布局(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等布局(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如集聚的影响:是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工业产品常常存在着上下游关系,使有关联的工业企业集聚到一定的区域形成工业区。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如一部分制造工业对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高科技产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产生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

信息和知识因素: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一些对信息要求高的企业,需及时了解信息,因此会选择科技发达、信息富集的区位。

[拓展提示]规划建设工业地域过程中,必须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注重克服限制性因素;工业地域的发展要与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相适应;要尽量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劳动力、科技人文等方面的优势,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适宜建设规模比较大的产业集群。

1、 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a)

工业生产系统主要由原料投入、生产活动和产品产出三部分组成。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采油-炼油-石油化工"就形成了"投入-产出"工业生产链。

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1)生产过程的联系;(2)产品用途的联系;(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

②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的影响(b)

由于各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的不同,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使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等。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临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也已有明显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③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关系(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