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史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①。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②,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1905年)
[解读] ①处从地域方面说明当时办报的情况。②处从办报的主体方面说明当时的办报情况。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业没有持续办下去。
史料二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③......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如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成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④。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解读] ③处说明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较大。④处说明维新派的办报行为引起一种热潮。
[思考]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提示】 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1.原因
(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3)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2.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