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组织基础 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有利时机 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占领武汉三镇。
3.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权分立 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内阁制 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共和代议制 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②进步性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③局限性
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
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
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
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就要捆住袁世凯手脚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至于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
4.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④孙中山被迫妥协。
(2)过程
①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