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同时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除去水垢?利用已有知识学生认为加入HCL就可以将水垢完全除去。可以实现吗?实验后,他们发现,水垢并没有完全溶解,这时我给出水垢的成分,学生发现,不能溶解的物质原来是CaSO4。
④在实验报告上,学生用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分析了CaCO3溶于盐酸时平衡的变化,深化对于沉淀溶解过程中平衡移动的认识。
⑤继续提出"如何除去用盐酸不能溶解的CaSO4呢?"利用建立的理论模型,依据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实验探究。(视频:经过讨论、交流、评价,最终选定的方案是:向CaSO4的悬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充分震荡后进行过滤,向所得沉淀中加入稀盐酸)。通过除去硫酸钙的实验,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更加深了对于沉淀转化实质的理解,并指出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接着,我给出了AgCL、AgI、Ag2S的溶解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验证,体会沉淀转化的方向。经小组思考、讨论、交流、实验,学生明确沉淀的转化是有规律的,即:沉淀更趋向与向溶解度小的方向转化。
(5)接着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实质,进入第四个教学环节。提出通过学习沉淀溶解平衡,你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又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帮助学生认识到其本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总是向着体系中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深化了原有认知。
(7)为进一步落实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布置了如下作业,并将沉淀溶解平衡的其他应用,通过实验模板让学生课下自主进行探究。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1)教学策略
①本节课是对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尝试。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就想不能仅从理论层面讨论分析问题,要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特点。能不能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端给学生。所以我采用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让学生手脑并用,既能"想到"也要"看到"。基于这种想法,我尝试设计了这节课。
②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体系,只用一课时完成了教参上安排的2课时的内容。
(2)通过课下反馈,大部分学生明确物质在水中"溶"与"不溶"是相对的,"不溶"是指难溶,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有了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利用平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增强用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模板"的使用,提高了探究实验的可操作性,使学生从问题出现,到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行为成为习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