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4节氨、硫酸、硝酸——氨说课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4节氨、硫酸、硝酸——氨说课教案第3页

  工业合成的氨气能否作为氮肥直接施给农作物呢?这是本节课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氨的性质。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一试管氨气,亲身体会和感受氨气的物理性质。同学们总结出: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分子四处散逸,肯定不能直接施给农作物。

  那么如何将氨气转化为能被农作物吸收的氮肥呢?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将氨气直接溶于水。那么氨气能溶于水吗?这就很自然的提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将装有氨气带胶塞的试管倒立于滴有酚酞的水中,然后把胶塞在水里拔去,然后晃动试管,发现试管内液面迅速上升,变红。

  我引导:"我们知道氨气极易溶于水,那么还可以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这一性质呢?"学生:"喷泉实验。"我接着引导:"我们曾经做过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现在请你亲自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同时拓宽思路:如果只用胶头滴管而不用长橡胶管,能不能做成喷泉实验呢?如果能,怎样操作?学生想出:"把带有胶头滴管(滴管内装满水)的橡胶塞塞紧装满氨气的试管,将试管倒置于盛满水的烧杯中,把滴管内的水挤入试管,然后在水中,把胶头滴管的胶头拔掉,烧杯内的水就会从滴管口喷出。"我又接着引导:如果只用长橡胶管而不用胶头滴管能不能做成喷泉实验呢?同学们想出不同种方案:有的设计用凉毛巾捂住圆底烧瓶,使得烧瓶内压强变小,水由导管进入烧瓶内形成喷泉。有的设计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使得烧瓶内压强变大,烧瓶内氨气溢出和水接触后撤去热毛巾,烧瓶内压强变小,水由导管口喷出,形成喷泉。

  这时候意外发生了,学生在制取氨气时,用的是加热浓氨水,可是按照常规,做喷泉实验时,烧瓶内的液体并没有变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团团围过来一起找原因。最后发现,原来拿浓氨水时错拿成了浓硝酸,因为试剂瓶均是棕色的滴瓶。可是为什么加热浓硝酸时也能做成喷泉实验呢?同学们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要求各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当同学们在没有老师指导的前提下成功的解决了难题时,脸上洋溢出成功的喜悦。就这样,一个小插曲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还有其他气体能做成喷泉实验。

我穷追不舍接着问:"我们学过的哪些组合可以做成喷泉实验呢?"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想出多种方案(1)常温常压下,NH3、HCl、硝酸蒸汽、SO2、NO2 与水组合能形成喷泉。(2)酸性气体与NaOH(aq)组合能形成喷泉,如CO2与NaOH,SO2与NaOH等。通过以上多种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