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课本、教参、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和故事背景。
3、诵读课文、正音,分组借助注释疏通文。、
一、情境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主要涉及的人物就是英雄荆轲,讲述了英雄荆轲刺杀秦始皇的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刘向来还原历史,感受当年的惊心动魄。
二、关于《战国策》及其作者
1、《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传》。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绘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语言艺术上举得空前成就。《战国策》的文章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4、战国四大刺客
详见PPT
三、朗读全文
1、自由朗读,扫除字词障碍。
强调正音:
翦( ) 揕( ) 切齿拊( )心 淬( ) 匕( )首 忤( )视 徵( )
瞋( ) 目 陛( )
卒( ) 樊( )於( )期
提( ) 箕踞( ) 创( )
夏无且( )
2、抽查朗读:一人一段,及时纠正朗读中出现的字音问题。
三、翻译全文: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每小组两段内容;
2、翻译的过程中,划出句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简单概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本文。
二、 抽查重点段落进行朗读。(尽量体会语气和情感。)
三、 翻译全文
(1、小组合作完成本组负责的段落;2、指导学生注意翻译的方法:对译并找出句子中的重点字词。3、一人一句轮流进行翻译。)
四、方法指导
1、学生翻译时指出句子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
2、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生在上节课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了两段的翻译任务。这节课我们每个同学单独展示了自己的翻译水平,对全文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对翻译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积累,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方法并坚持使用,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课时
一、 导入
学生诵读第九自然段"易水诀别"
二、 整体感知全文
1、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文章的脉络。
(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发言)
明确:行刺缘起 行刺准备 廷刺秦王 荆轲被刺
2、荆轲行刺秦王的缘由是什么?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明确:太子丹优柔寡断 ,荆轲智谋非凡
3、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荆轲:侠肝义胆 自知之人 擅长辞令 快语豪爽 工于谋略
4、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同桌相互探讨,形成统一意见,教师补充点拨。)
三、 探究思考
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刺秦"是进步还是落后?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
(点拨:此问题是学生讨论的热点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这正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最好时机。鼓励学生多探讨,多发表不同的见解。)
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 导入
本节课让我们深入课文,重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 问题探究
1、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5、行刺这一过程可谓是惊心动魄,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描写这一场面?
(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积极发言)
明确:1、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 荆轲刚直不阿,秉性刚烈,反衬太子丹惊恐焦急、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1、 同仇敌忾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为变徵之声" "士皆垂泪涕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三、人物形象分析
荆轲: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秦王:
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秦武阳:
生性残暴,
高渐离:
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二二二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三、 讨论探究
1、本文写法上还有哪些可学之处?
①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②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③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四、拓展探究
荆轲刺秦王这一做法是否合理?同学们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的呢?小组讨论,形成材料发言。
点拨:荆轲刺秦王 并没有挽救燕国的危亡,反而是"始速祸焉"荆 轲刺秦王的这种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 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五、课堂小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千秋功过与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