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从1929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3.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要注意区别。余粮收集制是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激,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
(1)经济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
(3)思想文化方面: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方面:斯大林模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方面:这种模式导致个人崇拜之风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易混易错]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