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精析
19 谏太宗十思疏
1.B [A项"长"读chánɡ。C项"拱"读ɡǒnɡ。D项"契"读qì。]
2.C [C项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3.C [骨肉:古今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子女等)。]
4.C [②和③都是说明人民的力量值得敬畏,⑥是国家大治所达到的境界。排除这三项即可。]
5.D [顾:反而、却。]
6.B [本题题干要求选取符合"薄葬"与"厚葬"的一组,A项第一句是说用棺椁的历史,第二句是"厚葬"。C项两句均属于"厚葬"。D项第一句是"薄葬",第二句是"厚葬"与"薄葬"的后果。]
7.A [张释之向文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
8.(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啊!用北山石做椁,哪里能动摇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后事打算。孝文皇帝感悟,便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王、武王、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等到吴王阖闾,违背礼制进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就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埋葬在骊山的山曲,下面阻住了三眼泉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