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人教版必修3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3页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分析问题,形成认识。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步骤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一:

  学生活动: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以课本64页第三、四段为依托,讨论汉字和史书典籍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并推派代表发表看法。

教师:向学生提供参考结论:

①文字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的作用与意义:                             

作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意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活动二:

教师:多媒体投影资料。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并自主地、合作地学习,寻找问题答案。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改汉姓等。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鲜卑族拓拔部封建化。

材料二: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隋唐时期"佛"、"道"、"儒"并称为三教,元明清时期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

  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它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什么关系?

结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本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步骤四.师生互动,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进而探究今我们应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师:㈠多媒体投影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