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罢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说是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一)背景链接
《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年3月22日。作者对手工业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即本文和《荣宝斋的彩色木刻画》。本文开头提到的"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当时位于崇文门外一条胡同的一所破旧的大四合院内。该厂设备非常简陋,几乎全部靠手工操作。
(二)博览悦读
匠心独运,"混搭"说明
在《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中,叶老采用了"混搭"的语言风格,让一篇本来单调乏味的说明文变得不僵化、不深奥,令本来复杂烦琐的技艺变得简单清楚、形象生动。下面我们简单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混搭"的。
《景泰蓝的制作》作为一篇说明文,里面涉及的制作技艺必须得使用相关的术语,而这些业内术语又很难为外行人所明白。如"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电镀"等词语就非外行人所能理解。但作者把这些专业的术语都写到了文中,这是说明文体严谨科学、确凿准确的内在要求,而且特别详细地介绍了"掐丝"和"点蓝"这两个关键的也是最为大众所陌生的过程。可是纯粹地来对一项比较复杂的手工艺过程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必然就会导致文章可读性与趣味性的降低,不为一般大众所喜闻乐见。
自然地,作者也考虑到这一点,于是他采用了"拉家常"式的写作方式,尽可能地娓娓道来,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参观者所喜欢、所感兴趣的地方生动形象地阐述出来。在文章中,这表现在大量口语的运用上,如"说一说""为的""尽打尽打""完事""咱们""罢了""且不说""单想想""看来""现在该说""不用说""算是""还得""那非......不可"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诸多口语和打比方的方式来缓和说明文单调的节奏和严肃的语气,把景泰蓝的制作在如"拉家常"般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就如邻家长者和我们促膝谈心,亲切平和,生动有趣。
叶圣陶曾经说过:"说明文就是要把事物说明白了。"的确,在他的平易叙述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