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三、 与原教学大纲的对比
原教学大纲关于本节的一句话:"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我认为原大纲比较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化,要求理解的部分会比较多,而新课标比较注重的是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希望通过举例来说明和传授地理知识,也希望通过学生的举例来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