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教材知识结构分析:角度2:从高中化学整体看
开始分类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下册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发展学生元素观 分类观 化学反应与能量观、转化观等化学学科的基本学科观念、视角和方法。由知识为本的教学上升到学科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
本章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1)体现了基础性和应用性
本章选择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这些身边常见的重要物质,即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基本科学素养教育的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同时也承载了学习方法的训练。本章教材在选材上着眼于这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可能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2)增强了学习的探究性、亲历性和体验性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来自观察、实验和经验,本章通过"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以及习题中实践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活动内容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更多的体现,突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性和形成性。例如,第三节的"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的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感受过程的变化,寻找变化的原因,感悟对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启迪,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探究的方法。
(3)注意了化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本章所涉及的单质和化合物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关系十分密切,教科书在这方面有比较充分的体现。但与已往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注意知识内在逻辑的同时,突出了知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并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其中。化学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和严峻:化学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人们对化学的误解与疏离却越来越严重。作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的化学必须面对这一现实,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化学的功与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