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教案第3页

  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材料: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1)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统治混乱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 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宋元学案》卷二

唐朝诗人杜牡诗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个时候,从王公大臣到黎民百姓信仰佛教,皈依佛门。

(2)传统儒学自身理论体系不足

【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儒学自身来看,儒学正统地位为何会受到佛、道的冲击?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传统儒学充斥伦理说教,不能对宇宙自然和人生提供解释和安慰,而这正是佛、道思想的优势。加之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开始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3)佛教、道教的冲击

佛教: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迅速传播,逐渐完成中国本土化。兴盛原因:

①佛教教义本身的欺骗性、迷惑性。

如佛教的前世、今世、来世"三世因果"说,可解释一切。基督教为"二世因果"说,今生好因,死后进天堂,但不能解释今世。道教为"一世因果"说,总有今世,修行可成仙,可长生不老。

②统治者推崇佛教。

如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赎钱分别为一亿、两亿、三亿。

如唐皇七迎佛骨。佛骨,又称舍利。法门寺(到西安大约125公里)辗转得到佛祖释迦摩尼一指骨舍利,遂定为皇家寺院。

道教:

东汉时从民间兴起,魏晋南北朝走向定型、成熟,形成了完整的教义、经典、戒律和得到官方认可。

唐代对道教特别推崇。唐代皇帝为了神化统治,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将道教的地位排在三教之先。代表人物陶弘景,葛洪。

以上宗教的兴盛,对儒学冲击较大,不仅信徒增多,也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

如佛教教义与儒学冲突较大:

如佛教要求信徒"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而儒学强调"孝道"(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和对家庭、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教强调生命轮回、众生平等,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佛教强调"出世"(勘破红尘、超脱尘世,超脱人世束缚,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儒学强调"入世"(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所以,魏晋以来,三教论争中,儒家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未有理论创新,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优势。

(4)儒、佛、道"三教合一"潮流

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