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空往下看,也是像这样的一幅景象罢了。就是说,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往下看人世,跟人往上看无限遥远的天空,正是同一种景象:人世间全都融进了一片深蓝色。这写得真是奇妙极了。那么进一层问,大鹏鸟虽然需要借助风力,为什么一定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这里先说水。水的积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在这里做船(此水固然不多,但此船亦甚小);可是放一只杯子在这里,它就会搁浅在地面上了,因为这堂上低洼处的水很浅,而作为船的杯子却很大。这道理说得十分明白。而水负载船,风负载鸟,道理也正相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意思就是说,如果风的集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大鹏要上九万里的高空了:"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莫之夭阏"可以理解为莫夭阏之,"夭阏"意思是摧折、阻止。"图南"即谋划飞往南方。当大鹏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的翅膀底下就是极厚极厚的风了。这极厚极厚的风,它的负载能力是多么的巨大。这难以想象的巨大的鹏鸟正需要这样巨大的负载能力。所以这之后大鹏才凭借着风;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遏、摧折它,然后它才按计划飞往南极大海。
文章至此,只是说鲲和大鹏。接下来,另外一些不理解大鹏的生灵登场了。"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就是蝉。"学鸠"或作"鸴鸠",即小鸠。蝉和小鸠笑话大鹏说:"我疾起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候还到不了这个高度,那就投落到地面上就是了,何以去往九万里的高空而飞向南方呢?"蝉和小鸠要求不高,并且满足于这种不高。它们跟大鹏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境界,完全不同的气象,完全不同的格局。"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是常用动词,意思是往、到。"莽苍"形容郊野景色苍茫,这里代指郊野。"果然"即饱足的样子,成语"食不果腹"中的"果"就是饱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说,前往附近郊野的,来去在路上吃三顿而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前往百里外目的地的人,出发前起早摸黑地舂米,准备路上需要的粮食;前往千里外目的地的人,得花三个月的时间聚集粮食。目的地远近不同,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条件自然也不同。这实际上是形象生动地解释大鹏鸟为什么需要借助海上六月的大风。庄子进一步解释说:"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二虫"指蝉和小鸠。古代的虫可以泛指所有的动物,人和鸟都可包括其中,所以庄子称蜩鸠为虫。"何知"之"知"作动词,意为知道。"小知""大知"的"知"作名词,意为智慧。"小年""大年"的"年"指的是年寿。"奚以知其然也?"意思是,何以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即何以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呢?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朝菌是一种朝生暮死的虫,所以它不可能知道每月最晚的一天(即"晦")和每月最早的一天(即"朔")。蟪蛄是一种蝉科动物,据说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如此说来,它不可能知道春季和秋季。这些都是小的年寿。冥灵是传说中的一种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大椿也是传说中的一种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些都是大的年寿。"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在传说中是尧时候的人物,历经夏、商、周,活了八百多岁。他如今独独以年寿长久闻名,世间众生比起他来,不也很可悲吗!"此小大之辩也。"这是概括收束上文的一句话。前面讲的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小跟大的不同。"小大之辩",庄子竟讲得如此具体生动。(中间"汤之问棘也"一段,基本上是重复前文,此略)由庄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差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