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为负。
例题 某一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v-t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求:
(1)物体距出发点最远的距离;
(2)物体在第2s内的加速度a;
(3)前4 s内物体的位移大小;
(4)前4 s内物体的路程。
思路分析:(1)3 s末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3s之后,位移为负,总位移减小,此时xmax=×3×4 m=6 m;
(2)因为v-t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所以第2秒内的加速度可以由1~3秒内的斜率求得,;
(3)前4 s内,位移x=×3×4 m-×1×2 m=5 m;
(4)前4 s内,路程s=×3×4 m+×1×2 m=7 m。
答案:(1)6 m (2)-2 m/s2(3)5 m (4)7 m
图象问题总结
图象是高中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图象法也是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图象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直观性,我们可以通过"看"图象来寻找规律和解题的突破口。那么,看什么呢?为方便记忆,我总结为"六看":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五看"截距",六看"交点"。下面以运动图象为例加以说明:
1. 看"轴":先要看清坐标系中横轴、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描述的是哪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如是位移-时间关系,还是速度-时间关系?同时要注意单位和标度。
2. 看"线":"线"上的一个点,一般反映两个量的瞬时对应关系,如x-t图象上一个点对应某一时刻的位置,v-t图象上一个点对应某一瞬时速度;"线"上的一段一般对应一个物理过程,x-t图象反映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v-t图象反映质点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 看"斜率":图象的斜率是两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变化之比,它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规律。例如,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读图1知:甲中质点的速度为;乙中质点的加速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