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教案2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定风波》教案2第3页

 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层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叶燮《原诗》)

  诗外有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弊惑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时有举史梅溪《双双燕·咏燕》、姜白石《齐天乐·赋蟋蟀》令作评语者,亦曰"似花还似非花"。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清·刘熙载《艺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