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种群的增长方式 教案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种群的增长方式 教案第1页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一、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阅读文本,能够区别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两种方式。

②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交流,能够读懂隐含在"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中的信息。

③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举例说出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

2.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兴趣,利用学生已学的内容分析种群增长方式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种群数量的变化。比较两种增长方式和解决生活中种群数量变化问题加深学生对增长方式和环境容纳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段新闻报道:澳大利亚野兔成灾。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

提问:(1)利用种群的特征分析此事件?

(2)澳大利亚野兔为什么会成灾?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增长的原因。 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兴趣,引入主题。 指数增长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细菌繁殖的例子。归纳得到"J"形曲线。

分析指数增长的理想条件和增长特点。

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例子接近种群的指数增长。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 学生在分析指数增长的理想条件和增长特点时,体验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寻找生活中的种群增长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