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学案)第3页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14.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的盛行 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

  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15.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

  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各执一本。

  田 主 康海多

  租田人 张文信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年份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 洪武十四年

(1381年) 3 667 715顷 58 873 305口 26 105 251石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8 507 623顷 60 545 812口 32 789 800石 净增数 4 839 908顷 1 672 507口 6 684 549石

材料二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期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地户,谓之铁脚诡......又以中原田多荒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 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初命诸将屯兵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制屯田,以都司统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明会典》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找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3)应怎样评价朱元璋上述措施的作用?这些措施能否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识主干填充

  一、1.井田制 2.(1)国家公有 (2)贵族 份田

  3.国有制

  4.(1)春秋 税制改革 齐 初税亩 私有制

  (2)法律

  二、1.战国 井田制

  2.(2)自耕农 (3)土地兼并

  3.(1)北魏 (2)土地兼并 (3)自耕农 (4)买卖 租税 (5)不抑兼并 (6)商品货币

  三、1.租佃 2.(1)战国 (2)自耕农

  3.人身依附关系

  问题探究

  1.商周井田制有何特点?与当时的分封制是什么关系?

  (1)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但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3)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4)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5)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2)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区别: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

  ②联系: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为什么走向瓦解?

  (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2)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3)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形成。

  (4)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废除旧制度,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5)许多守旧落后的诸侯国不断被吞并,加速了井田制瓦解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