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 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 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 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1、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1、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2、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