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层(第3自然段),表明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这一层中,先说自己并不是因为顾及亲人家庭,也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自杀就断送了自己生命价值所在的事业。于是为了完成心愿,他超越为名节而死的一般观念,抛弃庸碌一生而死之俗念,为文采显露于后代,让历史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历苦难而走向卓越之路。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
其中第一层(第4自然段)列举古圣贤("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发愤有为之事,以佐证自己选择之确。
第二层(第5自然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写作目的,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它。--再一次证明自己所择是超越庸凡而走向卓越之路。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抒写痛辱愤郁之心情,再点复信之意(言无从"推贤进士"之苦衷)。
2.写作特点
这篇千古名文,表现了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伟大的为事业献身精神,读其文,如见其人。文章至情感人,见识深远,辞气沉雄,言论剀切,多有可学习借鉴之处。简归如下。
(1)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曲折跌宕
(2)语言精炼生动,含情蕴理,深刻有力。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语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