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第3页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掌权的官僚阶层借此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让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国统区的民族资本企业在美货倾销、官僚资本排挤压制、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等多方面因素打击下,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6、"调整和恢复":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7、"改制":1953-1956年,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全国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