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1、"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2、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是知津矣:意思是你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嘲讽)
桀溺:不屑(桀溺说子路与其跟随孔子这样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和的人,四处奔走,不如跟随像自己一样的出世隐士,还有再加上桀溺耰而不辍的这一动作,显示出他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
3、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孔子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是反驳桀溺,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二是因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这种改变混乱局面的责任。
• 可见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下面我请五位同学来为我们分角色朗读这则内容,在人物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各自的形象。
•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则内容,也请同学先来帮我们梳理文意,我们再一起探讨两个问题。
• 思考:
• 1、丈人如何评价孔子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可见其对孔子师徒的行为也是不满的。
• 2、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不仕无义)
• 3、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 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见其儿子焉),他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他隐居耕种,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
• 第四则: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子路所作的总结也就是孔子的观点。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孔子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套主张没法推行,他早就知道,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反映了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