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赤壁矶,并不是三国时孙、曹鏖战的赤壁,那个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但这里也有孙曹交战的传说。这篇《赤壁记》就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小舟载酒,饮赤壁下"的情景,勾画出眼前那"风起水涌,大鱼皆出,上有栖鹘"的奇异景观,并抒发了作者悠悠怀古情思,表现了一种洒脱、深沉而又旷达的心境。文章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极其自然巧妙,毫无斧凿痕迹,不失大文豪之风。
(选自《中华百体文选》主编刘孝严,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发行)
(解说:通过相关文章的浅读,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动机和心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三、诵读,疏通字词。
四、鉴赏分析:
1、提问:文章"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是通过写景、抒情、议论表现出来的,试具体分析。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起来发言,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围绕江月之景与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事把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一段重点是景物描写,作者把冰清玉洁的明月和浩瀚无边的江水相接时天地浑然一体的景致描写到极限,给人苍茫、辽阔、飘飘然如升入仙界之感,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自然心旷神怡,"乐"情满怀,同时为下文抒情和议论的展开打下了基础。第二段重在抒情,承上文之景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情。面对如此美景,主客之间自然少不了饮酒作歌,"乐"借酒、歌助兴,酒、歌又可增添"乐"趣。然而作者当时遭贬,心情并不是十分愉快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就体现了这种思想,也就是说在"乐"中自然地融入了苏子的"悲"情,何况客人又吹起了洞箫,"其声呜呜然",凄切哀婉,连潜藏在洞壑中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使独处孤舟的寡妇也不由地哀哀哭泣。客人如此哀伤的洞箫声,更增加了"悲情",为下文主客问答铺设了道路。第三、四段则重在议论,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来阐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我们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也不必哀伤曹操虽一世之雄,而今却了无踪迹。只有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享用的。至此,主客之间的理性思辨与感情体验都得到了升华,自然又"浅盏更酌"欢乐无限了。
赤壁赋
描写 (①)-- 苍凉、辽阔、飘飘欲仙--乐
抒情 (②)-- 饮酒作歌、歌声凄婉 --悲
议论(③④)--感怀历史、"变"亦"不变"--旷达
叙述 (⑤)-- 洗盏更酌、欢乐无限 --乐 2、诵读第四段,评价苏轼的观点。
明确:他的人生观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二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削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