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14~16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民族国家的建立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内容
国家 人物 内容 影响或特点 德国 马丁·路德 (1)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根据。
(2)简化天主教复杂的圣礼,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1)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2)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3)创立了主要在德国、北欧传播的路德教。 瑞士 加尔文 (1)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2)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并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3)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4)把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1)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2)教会组织更为严密,很快传播到法国、尼德兰、英国等国。 英国 亨利八世 建立民族教会,通过《至尊法案》,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 (1)改革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2)具有不彻底性,保留较多天主教成分。 伊丽莎白一世 重申《至尊法案》,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把《圣经》定为信仰的惟一标准。
[思维点拨]
1.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了社会矛盾、新旧文明的矛盾冲突加剧、德意志近代化的发展要求,这一切决定了宗教改革必然首先在德意志地区展开。
2.教会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的愤怒,成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
3."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修行观,适应了工商业市民阶层和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
4.加尔文宗教改革中符合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
(1)他认为发财致富的人是上帝的选民,获得上帝的恩赐等。
(2)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获得事业的成功,并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美德。
三、影响与评价
1.教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