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导学案设计第2页

(一)品读课文

1.我们先来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情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那深沉的爱?并画出来。)(指名学生说)

2.出示句子"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意思是什么呢?(指名说)那是什么事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呢?(失去了母亲......)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就这样离去了,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啊!所以整天以泪洗脸啊!请同学们再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还有什么原因会如此伤心呢?(如: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家务;作者的愿望没能实现。)

  师:你知道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吗?(等毕业之后,认真工作,赡养母亲。)

 师: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时,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感到难过、遗憾呢?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

师:母亲走了,八大作者报答母亲的机会没了,想到这作者经常会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啊!是多么的痛苦啊!带着这份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再读课文。

3.在季羡林心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位母亲,可是生身母亲就这样离他而去了,他只能数十年如一日的怀念着自己的生母,直到他离开自己的祖国,来到了异乡,来到了德国,来到了那个孤寂的小城。但这么远的距离能割断了他的思念了吗?(没有)默读第三自然段。从哪里看出来?动手画一画。

出示句子: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两个母亲"频来入梦"时用了两个"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真的不知道吗?(不)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作者会经常梦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呢?(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那深深的思念)俗话说的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就带着这份思念把这段文字读一遍。(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是啊!作者一个人来到了异国他乡,心里却想着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作者特地摘抄了几篇日记,请同学们默读下面几篇日记,边读边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那深深地思念之情。(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出示句子:"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出示句子:"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二)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1.作者为什么对祖国对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呢?用书上一句话来说。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开头和结尾运用了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3.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3.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我们可以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