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下语文)
《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下语文)第3页

 教学反思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打破课文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神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事,体会想象的神奇。 学前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师板书课题) 二、精读感悟。(用时:25分钟)   1.自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棵树?

  2.细读第5、6自然段,了解"我"变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3.齐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我"让所有的动物都住在树上说明了什么?

  4.用开火车的方式朗读第9~12自然段,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并思考:

  (1)第11自然段中,"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2)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默读第13~20自然段,从小动物的言行中感受想象的奇妙。思考:"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有哪些变化?

  6.齐读第21~23自然段,感受妈妈对"我"的爱,思考:

  "噢,最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