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案:必修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语文学案:必修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第2页

  二十五日"?

  点拨 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屠杀爱国青年的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人民却在"中华民国"的"执政府"门前遭到血腥的屠杀,那么,这个"国家"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它是"民国"吗?它只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而已。

  3.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点拨 刘和珍作为一个品行良好的学生,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作者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侧面表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流言家诬蔑的就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其凶残、下劣便不言而喻,所谓"暴徒""受人利用",无耻谰言都不攻自破。写刘和珍遇难,用了一系列镜头,枪弹的攒射、棍棒的挥舞历历在目,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这样的特写镜头远比全景式的描写更为细致,能使人想见这场发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惨案的全景。写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程君的话,又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怎样深切地悼念死难者。

  4.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为什么又说"我说不出话"呢?

  点拨 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因为"三一八"事件的发生出人意料,他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辨是非曲直的,所以"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正是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控诉。

  5.理触本文重点句子的内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试鉴赏这些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点拨 "直面"中的"面"是动词,面对的意思;"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2)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点拨 写刘和珍的微笑意在强调她的善良可爱,以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这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会出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

  (3)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点拨 根据上文,沉默的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两个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4)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点拨 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点拨 这一段有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总之,这段话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对于将来的影响,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6.刘和珍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楚,根据具体内容概括刘和珍的形象。

  点拨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的事件中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①"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