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让我们在诗与音乐的结合中,再一次与人类灵魂中那些最好、最深刻感人的东西相逢。
二、放朗读录音(配乐朗诵)
三、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介绍曾卓生平及创作,教师相机补充。(由于学生对曾卓不太熟悉,教师可适当多做些补充)
1作者介绍
参见"课文说明"。
2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981年3月,诗人被"平反"已有一年多,并被恢复武汉市文联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已接近六十岁,已接近暴风雨后晚年的港口。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下这首诗的。
四、鉴赏分析
(一)引导学生诵读全诗,把握整体内容。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鉴赏品味内容:
1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来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诗中的两种"遥望"之间,显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如果说生活像海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
前一节的"遥望"写出了年轻时代的可爱,而后一节的"遥望"给全诗带来了无尽的重量和感慨。对漫长而充满磨难的一生的超越和感叹都产生在这"回头"的一瞬,正是在这一瞬,"遥望"被改变了方向,漫长的一生变得清晰,年轻时代那个向未来热情遥望的自己又出现在视野里,遥遥在望而又遥不可及,因为在两个自己之间,已隔开了一道茫茫的历史的海洋。
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两个不同的"遥望"既连接了此岸与彼岸,以极大的跨度,写出了一种阔大的人生的沧桑感,同时又使不同阶段的人生呈现出来,历历在目,让人不能平静。只要读者细心体会就会感到,这两种不同的"遥望",已在诗中成为一种相互的遥望,过去与现在之间因此而展开一种不无艰难的自我辨认和对话。
2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的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迷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