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投影)所以我们说,这出戏的主题即"等待"。关于"等待"我们大家可能还有着自己的感悟,老师很希望你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示例1: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缥缈的希望。
示例2:为什么要等?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示例3:我们已经知道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五、比较探究
教师点拨:我们在此之前看过许多戏,也读过不少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我们也知道戏剧有三大要素,即:戏剧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的语言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一类戏剧我们称为传统戏剧,而对于《等待戈多》却是反传统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诞性。试通过比较分析其荒诞性的具体表现。
示例1:传统戏剧一般都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有比较具体的社会属性。如《茶馆》中的众多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在他们身上有鲜明的烙印。再看《等待戈多》,人物只有两个(节选部分),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体现什么社会属性,人物也缺乏独特的个性。他们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象征而存在的。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单调、困窘和无价值。
示例2:传统戏剧一般比较注重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和烘托。如《雷雨》中,既有工人罢工的社会环境,又有雷雨到来前后的自然环境的烘托。而《等待戈多》大家可以看到,故事发生的环境相当模糊,一条路,一棵树,道具如靴子、帽子、皮鞭等等都非常简单。荒诞派戏剧家认为客观环境都是非本质的,于是他们有意识的剥去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道具只是成为直喻社会存在的一个符号。这些都象征着人类旅程的沉重和毫无意义。
示例3:本文的语言形式和传统的戏剧语言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戏剧语言,如《屈原》犹如一篇散文诗,《雷雨》激烈而充满感情的人物对话,《茶馆》中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鲜明的人物语言。而本文的语言确实很难和读者进行沟通。语无伦次,缺乏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在阅读时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正是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所在。原本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工具。而荒诞派剧作家却认为,社会是荒诞不经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无法交流,人物间的语言根本就是多余的,理性的逻辑清楚的语言只能成为掩饰世界的本质,妨碍人们认识世界的本质。所以本文的语言就体现出以下特点:语言支离破碎,语无伦次,让人莫名其妙,人物与人物之间构不成对话。如狄狄和戈戈之间关于忏悔的对话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所云。文中还有大段大段的语言转换,非理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表现的更加明显。但是人物的语言在这种荒诞性的表现形式下却体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比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甚至是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对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