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岳麓版选修3 第四单元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学案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选修3 第四单元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学案第2页

[特别提醒] 尼克松任总统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状态。在这一时期的美苏争霸中,美国被迫处于守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正是这一战略收缩的具体体现。

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

背景:苏联在外交上以缓和为主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在全球进行扩张。

表现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①原因

a.苏联的大国强权政策和全球扩张战略。

b.阿富汗重要的战略位置。

c.1979年,阿富汗新任总统决定与苏联决裂,声称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②经过:1979年12月,苏联突袭阿富汗,并迅速占领其全境。

③结果

a.国际上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径。

b.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起来。

(2)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

(3)1981年,美国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

结果:苏联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特别提醒] 紧张对抗与缓和对话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紧张对抗始终是主要方面,最能反映霸权主义的本质;缓和对话是次要的,是双方为积蓄对抗的力量而达成的一种妥协。

三、"第二次缓和"

背景

(1)面对苏联的经济困难,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调整对外政策,提出"新思维",军事上以"全面收缩"为特征。

(2)美国放松了与苏联的对抗。

表现

(1)苏联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

(2)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3)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这是美、苏之间第一次达成削减核军备的协议。

影响: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

[特别提醒] 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国家的政治地位和对外政策,美苏关系随着两国综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