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能不能结合背景文字对这幼儿和他的神态作一番描绘?
(提示:什么样的幼儿?怎样的号哭?)
生3:1岁左右的、孤独无助的、满身血污的幼儿。 声嘶力竭地、充满恐惧地号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投影)
生4:被狂轰烂炸后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
师:能够看出来的大家都说了,其实,画面上还隐含着更为令人震惊的场景,同学们再研读一下这幅图的背景文字,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想想画面上还会有什么?(提示:1800人准备撤离,只有300人死里逃生,其余的人呢?)(鞋子已经吸饱了鲜血,地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5:到处是尸体。尸陈遍野。
(提示:尸体会是什么样呢?也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
横七竖八的,残缺不全的,血肉模糊的
生6:还有满地的鲜血。血流成河。
(2)、师:可是,在几分钟之前,这火车站却是一番什么场景呢?这么弱小的孩子在这场灾难之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想象一下轰炸之前之后的情景。(投影)
生7:轰炸之前,这里是喧闹的车站,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很多妇女和儿童正在等候撤离。轰炸之后,这孩子失去了父母,成了无人依靠的孤儿。
师:是啊,这些妇女和儿童,她们手无寸铁,只是带着生的渴望,准备撤离!若不是这次轰炸,她们或许还能流落异乡,全一家性命,这弱小的孩子还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
但是,顷刻间,一切都变了。喧闹变成了死寂,空气中弥漫的只有恐惧和哀号!
(3)、师:通过这样一幅照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们揣摩他的拍摄意图。(投影)
生9:控诉战争的罪恶,,控诉日本法西斯的滥杀无辜和残忍无道。
(4)、师:如果控诉战争的罪恶,镜头指向哪里更在情理之中呢?对,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可王小亭为什么把目光单单投向了不是战场的上海火车南站?而且镜头对准的主体是一个活着的哭泣的孩子,而不是一具具被炸死的成人的尸体,这又有着怎样的意图呢?
请同学们说说这幅作品在取材上的特点和优势。(投影)
生10:取材独特,以小见大,以"弱"胜"强"。
选择火车南站、选择弱小的孩童作为拍摄对象,表明日本法西斯连毫不设防的平民区、甚至连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都要轰炸,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残忍无道、丧尽天良,更能表现这场战争的反动本性!在选材上取得了以小见大,以弱胜强的效果。
鉴赏完这幅图片,请同学们来听读一下老师为它拟写的标题和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