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参差交错的双线叙事之法记叙复杂的故事。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凼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写蔺相如,则先借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接着才开始写"完璧归赵"的故事。"渑池会"仍以蔺相如为主,虽只附带提及廉颇,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赵王会盟秦王,一人盛设兵善后,二人各司其职,合力为国。"廉蔺交欢"中,廉颇才正式登场,这个故事里,作者写法是两人并重。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颓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如此参差交错,即节省了笔墨,又表现了廉蔺二人之于赵国的重要。
2)用反衬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选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还写了其他一些人。秦王就是一个重要角色。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山蔺相如的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胜廉颇一筹。这样的反衬,简相如智勇烈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用巧妙的言辞从容地应对,展现了人物擅长外交辞令的特点。 本文中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外交语言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 者身份的鲜明特色。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的血性;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他必须机智取璧,随口说"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因而得"王授璧"。下面一番话,则雄辩折人,"大王欲得壁,请偿城"的策士风度。献璧之后,"人发书至赵王",先交代事情的缘起,指出是秦王首先求请,则逼使对方不得无礼违诺。"赵千悉召群臣议",显示了赵对此的重视,是认真研讨过的,暗示对方不可轻率,且为下文开口决流。"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王的欺诈行为,词锋犀利,刺戟有力。可是接着张而后弛,刚而后柔。"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明为奉承秦王,实为讽刺秦的言而无信。接着提出赵王斋戒五日,拜送书于庭,对比秦的"礼节甚倨",且用以死相拼的誓言相胁,真是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便者身份,不致把事弄坏,擒纵自如,轻重得当,利害昭彰,缓急适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渑池之会等处的讲话,也都显示了他巧舌如簧,思辨过人。 三、质疑再探 学完本课后,还有没有新的疑问?
预设: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表现的机智勇敢,可他也表现的不守信用,为什么还获得人们一直的好评? 如学生提到类似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